Wednesday, October 5, 2011

学习



看林夕的散文,那个苦口婆心很令人动容。读到这两段,说的根本就是好多在各领域里面相对成功人士的学习态度:

       ”我自少就喜欢中国历史,何须老师提供,知识是可以自动争取吸收的,如果今天的中史科老师还是像那位关老师一样抄黑板,你有心的话,一样可以自己找『万历十五年』来看,再看同作者黄仁宇的『中国大历史』,『大历史不会萎缩』。如果嫌柏杨的『资治通鉴』闷,看高阳的历史小说,这些其实都不用来世推介,多走走书局,多上上浏览卖书的网站,就可以自学。谋事在教改,城市在己。一个人肯学,没有学不来的门路”

或者这段:


      “我不怕惭愧的在这里说一下我学普通话的经过。

我首先跟一个北京老师单对单,一期三课每课两小时,从汉语拼音学起。大概半年时间,跟着老师把那三本初中高阶课本学完了,我还不满足,就拿张爱玲的小说念给她听,那可以接触到一些不常用的字眼。然后在订台湾的报纸,在她面前读报纸,兼吸收台湾的常用语。那还不够,老师跟我上至天文下之地理聊天,务求发音用字准确以外,要做到流畅如闲话家常。之后,老师说教无可教了,我就开始看内地出版的词典,凡遇上不懂读音的都牢牢记住。然后为要掌握内地与台湾用字的分别,有整整一个月时间,写歌词的时候都开着凤凰卫视,之后,看大量台湾时装剧集。因为我的工作不容许我长期离港,唯有以这方法让自己或在普通话的氛围当中。。。。

这算不算苦学?为了要写好国语歌词,写得与内地及台湾人无异,这是必须的装备。中文的老师们,我当时还有正职要上班,下班后每年平均要写两百首歌词。

我要做好这份工,就要下苦工,牺牲打游戏机的时间。时间用在哪里是可以看见的。还是那一句,自求多福”


(以上来自『我所爱的香港』中,两篇短文,林夕著)


不愧是现代诗人林夕,能够写得好,除了天分,额外付出的代价都比常人多出了千百倍不止。同样的引申到音乐上面来,除了天分(这很重要,连do 和 re 都听不出有什么差别的人可能可以放弃音乐吧)苦工很重要。除了练琴,还得听音乐(而且不是只是开着音乐去做家事般听,而是像在做功课般听,在分析音乐里面的音符,和声,配器,结构等等等等),读音乐历史,音乐评论,音乐家传记,音乐分析著作。另外补充的还最好多读文学小说历史传记(多多联想文学世界里面和音乐的关联),多看电影(注意听电影里面的音乐),多看各种类的艺术表演:舞蹈,戏剧,或者看画,雕塑(联想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,艺术规律与世界规律的相关性等等等等)
现今的科技更加让学生们有更方便,更便宜,更直接,更快速的下载,浏览,观赏,阅读到各种以上说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。

不过时间用在哪里,真的是看得到的。

共勉之。